主页 > 科技 > 正文

科技赋能医疗,“治未病”是市场需求也是市场机会

更新时间:2019-03-22点击数:文字大小:

科技赋能医疗,从诊断治疗到健康保障,“治未病”是大势所趋。

大健康3月21日消息,今天,以“创新提升价值,科技赋能医疗”为主题的北京香山医疗科技论坛在京举办,中科院院士、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疗科技创新发展分会名誉会长陈润生、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原党委副书记吴玉普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在大会伊始,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进行了大会致辞,他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现状,并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医疗的重要性。第一,健康素养提升的需要。健康素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但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6.4%,到2017年,上升到14.6%,提高并不是很快。到2020年,国民健康素养水平能达到20%;第二,健康需求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从早期的治得好转变为健康、长寿、延缓衰老等更高的多方面需求;第三,健康公平性的要求。目前,社会发展还很不均衡,其中,医疗卫生是发展最不平衡的方面之一。基层医疗水平不高,科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其发展;第四,健康的环境也需要科技创新来改变第五,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医疗健康产业要达到8万亿,2030年要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科技创新必然助其一臂之力。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当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认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医研企需协同发展。他说,过去医院和企业基本是脱节的,很多重大创新成果如手术机器人等,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做到的。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中也居主体地位。“医研企”三方中,医疗卫生机构重在掌握公众健康需求,科研机构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企业的任务则是发挥产品集成创新主体作用,三者结合才能生产出符合临床和市场需求的医疗产品。

对于科技创新对人民健康和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性,中科院院士陈润生列出了很多数据。

2017年1月5日,美国癌症协会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影响因子138)上发表2017年癌症统计。统计表明,美国整体癌症死亡率经过二十多年的稳步下降,终于使这一数据下降了25%,意味着1991年至2014年期间癌症死亡人数减少了210万。过去十年的可用数据显示,女性的总体癌症发病率是稳定的,男性每年下降约为2%,而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每年下降约1.5%。陈润生表示,美国肿瘤死亡率已经下降,而中国还是单调上升。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估计有1800万新增癌症病例以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而我国有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以及死亡病例229.6万例,相当于我国占据全球癌症新发病人数的20%以上,同时意味着我国每天有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得癌症。我国癌症患病率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另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所以早筛、早诊、早治等势在必行,而科技实力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质量。

此外,陈润生还表示,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例如,基于精准医学理念的个体化治疗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18 年前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238亿美元。不仅如此,精准医学拉动了生物样本和数据、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等领域的迅速发展。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健康科技园、手术机器人、医疗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负责人分享了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